微信营销要和O2O想结合!

为什么商家这么需要建立O2O营销模式?一方面是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但更深层次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在营销中太多的习惯都已经被改变了,说白了就是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

微信营销要和O2O想结合!

为什么商家这么需要建立O2O营销模式?一方面是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但更深层次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在营销中太多的习惯都已经被改变了,说白了就是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

以前,销售要讲究很多的因素,在乎很多地域的限制,就像古文里面写的那样,东市西市的买来买去,之前的消费者都是用腿逛商场,买完了东西还要走过去找到收银台去结账付款。无论找什么东西或者买什么东西都要用交通工具去实现,商场所要做的就是简化这些流程,以及在视觉上更大化地让你注意到商家的存在就够了。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依靠各种APP软件的功能,手机已经能给消费者省下更多的时间,在选择商家之前有可能直接用手机去浏览,结账的时候用手机支付就搞定了,吃饭时候手机可以拿到优惠券和预约号,以前消费者必须要亲自面对的事现在用手机能够解决了,手机已经成为了消费者在消费之前的第一信息渠道。以前你在商场里有一个比较好位置的商铺就可以了,顾客给了你很多面对面营销的机会,但现在很多顾客已经被移动互联网截留了。

而且,现在很多以前比较火爆的商铺生意在慢慢衰落,比如说以前卖得比较好的专柜服装、化妆品等,这些需求量比较大的商品很大一部分都已经分流到电商上了,现在商场跟商家做租金收益的传统模式也迎来了挑战。可以说现在很多商场都已经成为了电商的试衣间,试好了尺码直接在网上购买发货,基本上都能拿到商场里面四五折的价格。

基于这种状态,很多商家都想着与微信之类的合作,都想实现O2O。但是什么是O2O?那些商家十有八九都不知道是干吗的。

大多数的状态就是商场弄了一个微信二维码放在显眼的位置,然后弄个订阅号每天发各种打折信息,顶多再加上一个支付宝的外接付款,然后就以为这算是O2O了,甚至更加自以为是地觉得是网上小商城的模式就可以了。我必须要说的是,这只是O2O的一部分而已,并不是全部,如果将这个作为方向的话,那再怎么努力都是枉然。

其实商场一直在做的是流量,但是许多商场都是更加重视销售指标而不是流量指标。我觉得一些有创新和担当的商场一定是要坚持做流量的,流量足够高是销售的一个前提,但可能因为周期的缘故,很多时候流量高却未必销售,销售者体验了、试穿了,最后去淘宝买同款了,这个是当下的现实,我们不要去想着如何逆转。商家真正要做的是把商场体验的这部分流量引导到一定规模的电商网站,然后通过这样的模式获得分成,如果上天注定要让商场成为一个试衣间的话,为什么不做一个有偿的试衣间呢?

不过这里面还是有技术的环节需要实现,一是和电商如何快捷对接引流,二是如何将这个转化体系数据化,如果没有数据掌控的话做什么都是乱七八糟的。

商场如果真的做不成O2O,那么就和电商进行协调,做线下的那O,线上的事交给电商,商场还是像原来一样做好线下的事情就好了。电商有第一渠道的展现和品牌的推广,但是他们缺少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也是很可怕的。所以商家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线下的资源,只不过是引到线上而已,自媒体都可以实现这样的事情。

另外,我觉得微信公众平台是依附在微信这个有着绝对影响力的资源上,它的好处是消费者不用下载APP,覆盖范围特别广,能够快速地撒网抓鱼。不过现在让很多商家比较头疼的是,微信仅仅只是信息发布的一个平台,很多更高级的功能还没有办法在微信服务号上面实现,微信本身也不能够提供足够好的数据分析支持。另外,很多商家在做着服务号的同时还做着微信号,这样是很麻烦的。还有就是商场在微信上面的流量不可能变现,因为数据端口是微信的,就算商家在微信上有1000万的“粉丝”,那还是微信的“粉丝”。因此我们说微信入口只能是商家的渠道推广,不会成为商家O2O的未来。

所以我在微信O2O营销中的建议是,用订阅号或者服务号与消费者建立关联,不是直接的销售,而是消费者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浏览微信都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让消费者在无形之中体验APP功能。因为商家是固定的,覆盖范围有限,群体数量也是固定的,所以在面对消费者的时候一定是重教育而轻销售。

尽管现在O2O的推广会有一些技术和市场上的障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O2O是未来的趋势,抱残守缺地在那里守株待兔是很傻的一件事,我们要改变、要突破。就像有句话说的一样,明天未必会更美好,但更美好的一定在明天。同理,O2O未必是你能够轻易掌握的营销模式,但是未来好的营销模式一定是O2O。

文章作者:煜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t85.cn/weixin/31680.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7606678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